—中国建筑 全球视野 学术思辨 文化自信—
WA专辑
WA建筑奖
WA论坛
WA活动
关于我们
关于WA
商务合作
联系我们
首页
WA专辑
WA建筑奖
WA论坛
WA活动
关于WA
商务合作
联系我们
中
EN
—中国建筑 全球视野 学术思辨 文化自信—
{"ops":[{"attributes":{"size":"30px"},"insert":"评委感言丨2020 WA中国建筑奖"},{"insert":"\n\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崔愷"},{"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WA建筑成就奖评委主席"},{"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中国工程院院士"},{"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insert":"\nWA中国建筑奖已经举办了多年,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参评作品代表了中国当代建筑创作的高水平与新水准,每一次担任评委都是很好的学习经历。很多参评作品我都早有耳闻或是实地参观过,都是非常优秀的建筑作品。建筑成就奖的评审,我认为实际上是在优中选优,更注重作品的社会影响力,以及使用过程中的长久效益。有几个重要的申报项目,我们都认为是非常好的。影响我们选择的并不是设计水平、建造水平,我们更看重一个项目在一类建筑当中的典型性、代表性和创新性。所以,我们觉得这些作品实际上承担着一种社会层面的责任。\n \n\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托马斯·沃尼尔"},{"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WA建筑成就奖评委"},{"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国际建筑师协会主席(2017-2021)"},{"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insert":"\n中国建筑师力图表彰具有长久影响力的优秀作品,也在这个国际局势日益紧张的时期欣然拥抱国际交流,这是世界的幸运。WA中国建筑奖展现了建筑师在提升城市宜居性和繁荣的同时,为改善人们生活所做出的有价值的贡献。奖项注重方案的长期性,将“持久影响”作为明确且至关重要的评价标准,这很好。WA奖的获奖作品为教育、遗产和文化活动提供了重要的设施,如学校、图书馆、剧院和博物馆等,这些设施具有长久价值和现实意义。希望这些优秀的项目能够提醒我们,也提醒世界各地的人们,建筑可以体现并提升教育、历史、文化、语言、艺术以及更多长久的价值。(天妮 译)\n\n\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汪孝安"},{"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WA建筑成就奖评委"},{"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insert":"\n参加了WA中国建筑奖成就奖的评审,感受到WA希望通过评奖,能够给出一个更为清晰的建筑创作导向,所谓的以人为本、环境共生、绿色生态等不应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口号,而应是能够激发更为创新的思维、理性的思考和适宜技术实现等的内在动力,因而,评委有了较为一致的观点,那就是更看重作品的初始立足点,即与城市环境的融合、建筑空间的塑造、材料和技术的探索以及为城市公共空间和文化生活所带来的活力等,这些成为评价作品学术创新性成就的标准。\n\n\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张鹏举"},{"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WA建筑成就奖评委"},{"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insert":"\n什么是好建筑?对我而言,这次评奖又是一次学习经历。WA建筑成就奖似乎不同于一般的优秀奖,关于评价尺度,个人解读为正向、持久和全面。正向指价值观和示范作用,持久指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全面指兼顾专业和大众视野,加在一起无疑增加了评选的难度。我倾向于把价值观、持久度和社会性等难于评价的维度先设为过滤背景,再聚焦专业本体,重点考察设计中策略的有效、顺畅和自洽程度。最终有感于获奖的几个项目均有杰出表现,期待下一届WA建筑成就奖有更多正向、持久和全面的好建筑。\n \n\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杜春兰"},{"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WA建筑成就奖评委"},{"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重庆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insert":"\n我很荣幸参加了WA建筑成就奖的评审工作,有几点感触很深:一是组织方《世界建筑》杂志社一以贯之地将这个奖项评审开展下来,已经在业界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大家也越来越重视和关注这个奖项;二是组织的评委阵容强大且非常敬业,大家各抒己见、求同存异,评审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学术交流、学习的过程;三是作品呈现出的风度、广度突出,对技术关注的同时更加体现出对社会问题、文化传承与表达、公共建筑与环境协同等的思考,充分体现出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担当。祝愿WA中国建筑奖越办越好!\n \n\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常青"},{"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WA设计实验奖评委主席"},{"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会士(Hon. FAIA)"},{"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insert":"\n新年伊始,参加了WA设计实验奖的评审,对其核心价值“开创性探索”印象深刻。至于究竟何谓“开创性”,如何认定?历来见仁见智。一般而言,建筑设计的开创性探索,是历时性的经验累积和共时性的创意迸发产生交集的结果。然而,要在短暂的时空范围内对其作这样的价值认定,实际上存在着不确定性。但评审者起码可以相对把握识别参选作品优劣的两个基本条件:其一,对特定设计领域及其领先水平的批判性及突破性;其二,在该领域某个关键点上的独特性和启发性。我认为,参选作品如具备这两个条件,就应有资格获得WA设计实验奖。这次评审,也让我领略了许多新的概念、策略和手法,可说是收获满满,尤其在城乡改造与再生领域的几个方面。\n \n\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娜塔莉·莫辛"},{"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WA设计实验奖评委"},{"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丹麦皇家建筑与技术学院院长"},{"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国际建筑师协会2023年世界建筑师大会主席"},{"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insert":"\n建筑中最有价值的实验是能够启发更广泛应用。这些实验带来了全新的、能广泛应用的潜力。参与2020 WA设计实验奖评选的很多优秀作品展示了新兴实践的相关途径,也在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的层面有所探求。参选作品对材料和空间的经济性有所挖掘,对既有建筑做出颇有影响力的改造和补充。对于建筑所处的环境,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进行了诗意的表达。当我们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全新且更可持续的建筑实践时,这些高品质的项目可以带来启发和引导。(天妮 译)\n \n\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王路"},{"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WA设计实验奖评委"},{"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insert":"\n这届WA设计实验奖收到的120余个参评项目,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近些年我国城乡建设在环境友好、资源节约、遗产保护、城乡复兴、社区营建、文教艺术诸多领域基于国情并富有建设性的空间表达。从入围和获奖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种共鸣,即那种对自然生态、文化传统和社会正义的敏感在具体时空中自信而有度的表达。这些项目关注特定语境中个体和集体行为的均衡和关联,以开放和适应性的弹性策略应对新的生活现实及其带来的挑战,将时代误置的资源加以重构并整合到现今城市与乡村的公共生活中。我们看到许多建筑师都在“边界”上展开工作与思考,并自觉地取道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广泛地联系社会,深入地关注建造,并以细微的人文关怀,寻求建筑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和统一,使个人和社区能从中受益,他们也以其作品为融合与丰富社区的生活做出了超越建筑边界本身的贡献。\n \n\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徐甜甜"},{"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WA设计实验奖评委"},{"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DnA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insert":"\n本届WA设计实验奖的参评作品反映了当下中国建筑丰富多元的实验性。这些作品不仅仅局限在建筑自身的语言表达和创意构思,更具备了直面现实的思考和探索。而获奖的作品,实验与实践的结合更加深入成熟,从城市到乡村,从大型公共建筑到小体量空间装置,从传统建造技艺到新型结构形式,内容涵盖居住、社区、文化、教育、生态、基础设施、街区改造、工业遗产等不同维度的建筑创新。这种开放包容以及人文关怀,既是对建筑学的不断拓展,也体现实验性的真正意义。\n \n\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庄惟敏"},{"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WA社会公平奖评委主席"},{"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中国工程院院士"},{"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insert":"\nWA社会公平奖评审的主要标准是建成环境服务于社会弱势群体,体现社会公平的原则。本届参评的项目中有不少优秀的值得推崇的项目:有在乡村公共建筑的建造中让当地民众全程参与,建筑师成为集体智慧的表达者;也有在城市更新改造中以“微更新”的策略,解决老城中保留历史记忆和改善生活环境之间的矛盾;还有体现教育公平、服务于社区的学校或幼儿园。当然,还有些乡村的民宿或客栈,尽管设计水准和完成度也不错,但没有表现出让原住民如何受益或推进社会公平,因而此类项目并没有在社会公平奖的评审中得到认可,这也是评委们达成的共识。\n \n\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桂学文"},{"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WA社会公平奖评委"},{"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中南建筑设计院首席总建筑师"},{"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insert":"\nWA社会公平奖的评审除了关注作品的设计质量与诗意美学,更关注作者对于当下社会弱势群体的善意与贡献。“大开大合”的城市发展如同潮汐浪潮,令当下许多城市呈现出时间、代际上的层垒拼贴。优秀的设计,或许是这些“旧建筑”“老物件”得以有尊严地接入当下、迈向未来的方式之一。本次的获奖作品中,既有具备城市更新示范作用的普通市民生活空间改造,也有着眼人口迁移问题、利用城市闲置用地的临时腾挪建设,呈现出设计者们对于众多社会问题的密切关注与亲身参与,关注点兼具社会性、多元性与在地性。其中对乡村、集镇功能、空间、环境综合品质的提升,对随迁、留守儿童成长、教育、心理健康环境的改善,对区域发展不均衡情况的织补与活化等课题的研究与探索,均是十分值得尊重和鼓励的。\n \n\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李翔宁"},{"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WA社会公平奖评委"},{"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insert":"\n参加WA中国建筑奖的评审工作,让我感受到WA奖是具有多元、包容和开放性的建筑奖项,能够反映当代中国建筑优秀的建筑师和他们的作品。它既能够围绕不同的议题设立评选类别,又能够融合大型国营设计企业、独立建筑师事务所以及很多初出茅庐的青年建筑师的实践,对当代中国建筑做出全景式的呈现。我本次参与评审的WA社会公平奖就从充分弘扬建筑的社会价值出发,发掘为建筑的社会性和推动公平正义做出贡献的优秀建筑案例,不仅在建筑学角度,在面向大众的层面也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n \n\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彼得·罗素"},{"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WA社会公平奖评委"},{"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未来人居研究院院长"},{"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insert":"\n担任2020 WA中国建筑奖社会公平奖的评委是一次让人印象深刻却又倍感谦恭的经历。参选作品中乡村振兴的主题让人印象深刻,呈现出小型社区在自然灾害、经济脆弱性和最小干预下所面临的挑战。然而,参选作品的精神表明,巨大的设计挑战也许能激发出我们作为设计师的最佳状态。这些获奖作品及所有提交的作品呈现出的独创性、尊重、智慧和善意让人印象深刻。该奖项再次激发了我们对下一代建筑师、规划师和城市设计师的希望与信任。参选作品的品质恰如其分地表明,在中国(包括城市和乡村)强大、安定且充满活力的社区正在有序建设中且前景广阔,对于专业人士和居民来说都是如此。能够担任评委是我的荣幸。(天妮 译)\n\n\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邹展宇"},{"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WA社会公平奖评委"},{"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华阳国际设计集团执行董事、执行总裁、执行总建筑师"},{"insert":"\n很荣幸受邀参加WA 社会公平奖的评审工作。WA社会公平奖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奖项,倡导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以建筑和设计推进社会公平,彰显人文关怀。除了要求建筑师在建筑文脉、空间组织、绿色材料、造价管控等多方面的能力外,更关注通过设计释放出来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在这次参评的作品中,建筑师秉承微介入、低成本的原则和方式,把城乡历史肌理和自然人文生活相联系,特别是在城市平民的生活空间、旧区旧建筑活化、城市修补这些难度更大、问题更多的类型上,涌现出许多兼具艺术和社会双重价值的高品质作品。开发利用存量建筑,改善城乡空间品质,推动相关设计领域发展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目标,期望WA中国建筑奖越办越好,将更多中国建筑和中国建筑师推向世界舞台。\n\n"},{"attributes":{"bold":true},"insert":""},{"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刘加平 "},{"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WA技术进步奖评委主席"},{"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中国工程院院士"},{"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主任、教授"},{"insert":"\nWA技术进步奖评审中的技术进步,我以为既包括申报作品中如何将建筑新理念、新产品和新技术融入建筑创作之中,又包括作品建成后各种技术性能指标的提升和进步,还包括建筑创作与设计方法的进步,最终表达为整体上是一栋好建筑。本次申报的所有作品,主创建筑师在以上几个方面都有所考虑,评出的获奖作品,较好地综合体现了技术进步的方方面面。中国社会已进入绿色发展新时代,绿色低碳建筑成为新的“时尚”和潮流,一线建筑师给予了积极响应,巧妙融合节能低碳新技术的新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祝贺获奖建筑师。\n\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冯正功"},{"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WA技术进步奖评委"},{"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总建筑师"},{"insert":"\n有幸参加WA技术进步奖的评审,从送评的作品及获奖项目来看,总体代表了我国现阶段建筑技术的关注方向及发展水平。从首钢园区炼铁工艺核心区(三高炉+冬奥广场+星巴克)获优胜奖可以看出,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技术受到评委的一致肯定。纵观建筑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既是一部建筑艺术史,同时也是一部建筑技术进步史,两者如同前进的两条腿,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缺一不可。建筑具有艺术品与技术产品的双重属性,建筑技术涵盖了多学科跨专业范畴,技术的提升与极限的应用往往正是建筑艺术创新的体现。\n\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郭建祥"},{"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WA技术进步奖评委"},{"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首席总建筑师"},{"insert":"\n很荣幸能够参加本届WA技术进步奖的评选。建筑学自其诞生开始即包含了其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协调性”与“统一性”。技术进步一直是建筑学不断发展的源动力。技术的发展能够折射时代的变迁。在建筑设计由增量发展转入存量更新的今天,建筑师更要关注多学科之间的跨界与融入,关注在技术不断发展下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在实践中寻求一种建筑技术营造与建筑艺术表现之间的适配性,将结构、绿色、智慧等诸多方面构建为统一建筑学语境下的技术体系,实现创意—技术—空间之间的和谐统一。\n\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林波荣"},{"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WA技术进步奖评委"},{"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insert":"\n本届WA中国建筑奖技术进步奖评审,充分体现了技术与建筑设计的融合创新,是建筑设计引领下的技术创新,特别是材料、科技与空间、平面、形体的新美学融为一体,令人印象深刻,为之点赞。这样的项目,既有服务于北京2022冬奥会的首钢改造项目,也有像亚投行总部大楼这样的国际高品质顶级办公建筑,还有获得过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一等奖的博览会等公共建筑。此外,像扎根西藏、与自然一体化的酒店建筑,与自然景观融合一体的展览建筑,亦卓然不群,有别样的新颖,充分体现了中国建筑师在新时代的技术创新和创作自信。\n\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孙澄"},{"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WA技术进步奖评委"},{"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深圳国际设计学院院长、教授"},{"insert":"\n本届WA中国建筑奖技术进步奖的参评作品充分展现了我国建筑产业取得的长足发展和进步,体现了信息化转型和工业化升级为建筑产业赋予的新动能。这次评审过程对我来说也是一次学习的过程,在评审中既能感受到“碳达峰”与“碳中和”国家战略推动下的建筑创作理论方法创新,又能体会到人工智能时代语境下的建筑创作技术与平台革新;更难能可贵的是作品中呈现出的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建筑创作价值导向。\n\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郑时龄"},{"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WA城市贡献奖评委主席"},{"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中国科学院院士"},{"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意大利罗马大学名誉博士"},{"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美国建筑师学会名誉资深会员"},{"insert":"\n作为WA 城市贡献奖的评委主席,我对此次评审过程感触颇深。这一奖项的参评数量、建筑师的踊跃程度、作品的整体水准都令人印象深刻,其评判标准也已超越传统建筑学的价值判断体系。在抉择、评审的过程中,多样性和代表性是评委们普遍关注的,包括既有类型、规模、实践形式、建筑师介入方式等方面的多样性。最终评委们一致同意的入围项目,所呈现的正是这样的特点。一座在传统建筑学意义上的好建筑,已不足以应对人们对所谓“城市贡献”的考问。WA城市贡献奖的获奖项目,反映了建筑界对于城市问题的普遍关注。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关注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与城市公共责任,他们更多地视自己的作品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力图使自己的作品在功能、尺度和空间上融入城市,服务人们高品质的社区生活——这正是我国建筑界近年来的核心转变与主要趋势之一。\n\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冯江"},{"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WA城市贡献奖评委"},{"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insert":"\n建筑可以为城市做出怎样的贡献?WA城市贡献奖的百余个候选作品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各自的理解。如何评价这些无论从尺度、类型、造价、技术标准上差异特别大的作品?绝大部分作品显示出建筑师总体上摆脱了对符号化的地标性城市象征物的迷恋,很少出现通过引经据典追求建筑永恒性的情况,而更加看重建筑在社会公平、环境友好、地域适应性等维度上对城市和普通人的实际作用。候选作品涉及市民中心、学校、市场、公共厕所、口袋广场、滨水空间景观、工业遗产改造、历史文化街区微更新等,建筑师所采取的策略与途径也颇为不同。我更加认同在设计中深入思考建筑与城市、基地、生活之间具体而真实的关系,在解决实际问题(哪怕是很微小的问题)的过程中朴实自然地融入城市和市民生活,建筑因此而获得力量和意义。本次评审在线上进行,评委之间的讨论十分坦诚。最终优胜奖授予一座临时建筑,虽有引发争议和不恰当模仿的担忧,但建筑师通过设计对提升城市社区日常生活品质的贡献最终赢得了认同。\n\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鲍里斯·沙德-宾索夫"},{"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WA城市贡献奖评委"},{"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德国《建筑世界》杂志主编"},{"insert":"\n我非常荣幸能与尊敬的中国教授和建筑师一起担任WA中国建筑奖的评审。WA城市贡献奖向公共建筑致敬:该奖项表彰了中国越来越多具有社会价值的优秀建筑和城市更新项目。入围项目和获奖作品即使规模不大或非临时建筑,也具有很高的社会意义。该建筑在历史结构复原及新建筑语言的应用方面,成功地将日常生活方向与场所感相结合。通过探索轻量化的快速干预,以最少的干预手段为城市空间带来最大的影响,并为日常活动提供场地。(王单单 译)\n\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沈迪"},{"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WA城市贡献奖评委"},{"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建筑师"},{"insert":"\n这是一次让我感受到在评选参评项目的同时,也在检视评委自身设计价值观的评优活动。从本次评奖标准到参选的设计作品都清晰地反映出这个特点。当我在面对一个个参赛作品进行相互比较时,始终在考问自己:在当下,对于建筑设计我们应该提倡什么?在衡量每个作品建筑设计水平的高低中,专业维度与社会维度的权重关系又是如何?两者关系的统一度是否也决定了各个设计作品的高低?我们平时所关注的设计创意和技术创新是否就是这一结合度的表达,而不是创意与创新本身?其实,这些关于建筑学本体方面的哲学意味的考问,对今天我们建筑设计领域来说非常必要,这不仅关系到今天的建筑设计目的与意义,也影响着建筑设计未来的方向,我们太需要这方面的思考和自省。回顾评奖工作的过程,也让我看到WA城市贡献奖强调建筑对社会的意义的原则立场不仅成为该奖项的特点,也是它存在的意义。\n\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朱锫"},{"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WA城市贡献奖评委"},{"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教授"},{"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insert":"\n从当代建筑学的角度而言,所谓“城市贡献奖”应该授予那些能够敏锐感悟到特定地域文化与气候根源,并采用实验性、批判性的方法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建筑创作过程中,以实现从生态、文化的角度上建构当代建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作品。此次WA城市贡献奖的获奖作品,虽然在建筑材料、空间语言、结构形式的诗意化、艺术性表达上都相别较大,但是,它们在对待历史、传统及自然气候环境的关注上都显示出共同的兴趣,也在不同程度上表达了自己对建筑理解的角度,令人深受启发。\n\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孟建民"},{"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WA居住贡献奖评委主席"},{"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中国工程院院士"},{"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全国建筑设计大师"},{"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insert":"\n感谢《世界建筑》邀请我参加2020WA中国建筑奖的评选。我一直倡导“建筑服务于人”的本原设计思想,强调在建筑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健康、高效与人文三要素。这次评选中,我们多位评委在近400项的设计作品中甄选出了50多项建筑佳作,这些作品展现着国内建筑师对公众、对居住、对城市、对社会等各方面的设计思考与大胆探索,成为中国当代建筑发展史上的重要素材。同时,从这些获奖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建筑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正逐步走向多元,走向世界。WA 中国建筑奖自2002 年创立以来,已成为国内最受关注的建筑奖项之一,是中国当代建筑发展的见证者与推动者。祝愿WA中国建筑奖越办越好!\n\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陈雄"},{"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WA居住贡献奖评委"},{"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insert":"\n虽然是第一次参加WA中国建筑奖的评审,但之前一直都有关注这个奖项和获奖作品,参加评审有机会看到同行的前沿实践和前卫思考。居住建筑在评优上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有些设计理念和手法容易趋同而难于比较选择,所幸的是参赛作品多元而具有品质。获得优胜奖的“广州蒙圣住宅改造”,是建筑师在极其有限的条件下于历史街区内进行的一栋极小住宅的改造实践。它作为一个城市微更新的样本,对当下防止大拆大建的城市更新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同样是旧改更新,“紫泥十二门无界社区”探讨了居住与多功能空间以及朋友聚落的结合,是一种非典型的居住类型。“挚舍·南禅观水”项目是老宅子改扩建为民宿,解构重构中传承了历史文化遗产的精髓,赋予居住功能与空间新的含义。“苏州万科大家”项目也是演绎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历史城市创新发展特质。后3个项目获得了佳作奖,加上入围的多个项目,从不同维度探索了以居住为主题的建筑设计实践。WA中国建筑奖以相对独立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丰富且可供借鉴的建筑学借鉴意义。\n\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孔宇航"},{"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WA居住贡献奖评委"},{"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insert":"\n在城市更新与文化复兴的语境下,本届WA建筑奖的获奖作品均有在设计理念与形式语言方面兼顾传统的作品问世。“大隐于市”在高密度的老旧历史街区中建造了一栋微型住宅,在有限的用地范围内进行垂直空间生成,关注日常生活与城市景观。运用垂直叠合的方式,进行空间嵌套;独特的“采光斗”巧妙地将天光层层渗透至底层空间,构建了紧凑而巧妙的生活场景。“挚舍·南禅观水”属民宿设计类型,方案在原有院落结构中,置入由木材与玻璃构成的方体,在优化界面的同时,使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形成丰富的景构。平面布局疏密有致,不同庭院层层递进,结合园林置景手法将传统空间意象与当代材料有效并置。“苏州万科大家”项目以中国传统屋顶为原型,结合当代工艺,营建出具有秩序感与仪式性的空间序列与场所感。从诗意栖居到园林转译,再到城市微更新,获奖者以新的形式回应生活的日常、文化的记忆与复杂的环境,对中国未来城市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n\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申作伟"},{"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WA居住贡献奖评委"},{"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山东大卫国际建筑设计公司董事长兼总建筑师"},{"insert":"\n这次参加WA中国建筑奖的评审活动,我倍感荣幸,也深有感触。首先,居住贡献奖参赛作品的种类之丰富超出我的预期,从私人住宅到商品房,从城市到乡村,有新建也有旧房改造,既有为社会新人设计的公寓,又有为老年人设计的住房,这深刻反映了建筑师们对城市更新、适老化设计等国家政策的理解与把握,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其次,可以看到建筑师们在尝试多方面的创新,有的利用本土化的设计语言体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有的尝试将绿色节能减排理念与人居空间做更好的结合,探索未来住宅的发展方向,这些都为居住建筑的设计创新提供了很多可能性;最后,作为一名坚持工作在一线的建筑师,我一直强调居住建筑是最具人文关怀的建筑,在其设计中一定要加强对人体尺度、行为模式、生活习惯、家庭成长等方面的设计关注,希望在以后的参赛作品中能看到更多在这些方面的设计突破。\n\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张彤"},{"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WA居住贡献奖评委"},{"insert":"\n"},{"attributes":{"color":"#0099a1"},"insert":"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insert":"\n居住建筑在中国当代建筑中一直有点畸形。一段时间里住宅设计很少面对住在里面的人,而是服务于资本和市场的需求。可喜的是这次参评WA居住贡献奖的35个作品,大部分都有居住者,这让我倍感兴趣。这些作品关注到居住的方方面面,尤其有价值的是关乎社会公平和民生福祉的类型,如养老院、棚户区改造和乡村农宅。需要着重提及的是,不少作品对存量化时代的旧建筑更新改造做出了令人欣喜的探索,获得优胜奖和佳作奖的作品无疑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n"}]}